九江论坛网

标题: 十大棚户区改造特别报道——新房子畅想曲(2) [打印本页]

作者: 开心青年    时间: 2013-9-5 09:40:25     标题: 十大棚户区改造特别报道——新房子畅想曲(2)

    文章简介:市二建公司的老宿舍处在一洼地,车子在狭窄的小路上艰难地爬上一“这里以前是单位的办公楼,因为“实在是没有办法,要不然,我们80岁的钱水英,在20平方米的在啤酒厂片区,最让记者吃惊的是“我们这里就有100多户,很多小巷逼仄幽深,破旧的老房一栋接在滨江路的锁江楼棚户区,破旧的在滨江路的锁江楼棚户区,一排排“你们是来调查旧房改造的吗?我“脏、乱、差”是记者来到这里的从女儿街上人民路往长虹大道方向从女儿街路上人民路往长虹大道方70多岁的孔繁明告诉记者,他祖大白天到莲花池片区采访,记者要从繁华的浔阳路往南走到莲花池路杨女士的老公是市一建公司原职工莲花池片区有两栋老湓浦小学的房住在“抗大”学校二楼的黄炳南,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有四五今年75岁的吴茂林,9岁时和父这些房子就是没有厕所、没有洗澡进入龙山小学附近的考棚片区,记周靖亭的房子位于进入考棚片区的周靖亭告诉记者,对考棚片区有着再往巷子深处走,记者看到了一片



十大棚户区改造特别报道——新房子畅想曲(2)
发布时间:2013-05-10 17:27
来源: 九江新闻网—浔阳晚报




老京九市场(戰备路)综合片区。
老京九市场  (战备路)综合片区
市二建公司的老宿舍处在一洼地,这里的居民最怕下雨乱風打雷。64岁的周秀梅女士说,每到这个时候,“都感觉到了房子在抖动飘摇”。说这里要拆迁进行改造,大家都显得比较高兴。

周秀梅:我们还担心一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呢
记者 包四华
车子在狭窄的小路上艰难地爬上一个坡,经过一道垃圾堆,再下一個坡,在花果园南路,我们看到的是市二建公司老宿舍,這是一栋两层破旧的老楼房。远远望去,宿舍处在一片低洼地带,如果不是走廊上晾晒的一排排衣服,大家很难发现,这楼上樓下竟然居住了19户人家。
“這里以前是单位的办公楼,因为单位穷,没有改制,自己又买不起房子,于是就搬了进来。”在二楼记者一行见到了64岁的周秀梅女士,她正在走廊上护理89岁的妈妈。听说这里马上就要进行旧房改造了,周女士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满怀期待。
“实在是没有办法,要不然,我们哪敢住在这里呀?我们还担心一辈子都住不上新房了呢!”周女士说,这栋楼建了至少有40多年了,由于是办公楼改装的,用水、用厕、烧饭都不方便。全家人最担心的还是因为房子是空心墙,到了刮大风和打雷的时候,都感觉到了房子在抖动飘摇。就是在这样的提心吊胆的环境中,艰难地生活了16年。听说这里马上就要拆迁进行旧城改造,大家都显得比较高兴,鄰里们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未来的新家是什么模样。


啤酒厂片区。
啤酒厂片区
80岁的钱水英,在20平方米的小屋里住了47年,甚至都住“习惯”了。听到老房子要进行拆迁改造,她心里乐开了花——

钱水英:别人80学郎中,我80要搬新家啊
记者 包四华
在啤酒厂片区,最让记者吃惊的是,上午已是晴天,但是蒋女士却在客厅内用扫把清扫雨水。“晴天怎么会有雨水呢?”见有人来訪,蒋女士略感不好意思,介紹说,这是昨晚下大雨留下的水,陆续从屋頂流淌下来,到现在也没有清扫完毕。蒋女士的房屋共两层,一楼是居住的,只有30多平方米。抬头望去,客厅屋顶上斑驳点点,甚至长了一些青苔。“日子苦,只能住这样的房子。”蒋女士也不愿多交談自己的生活困境,对于老房改造,她期盼很久了。
“我们这里就有100多户,很多都是危房,大部分房子都是1958年建設的,还有的是1955年建设的,大家都盼望着政府改造。”白水湖街道三里村主任胡荣庭告诉记者。
小巷逼仄幽深,破旧的老房一栋接着一栋。在一栋旧房内,记者见到了80岁的老人钱水英。跟着老人,記者发现她所居住的房屋,楼上樓下共有28户。老人曾是啤酒厂的职工,现在一人居住在一室一厅2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而这个小屋,她已经居住了47年,甚至都住“习惯”了。听说要改造,她笑言:“别人80岁学郎中,我80岁也有新家啊。”


锁江楼片区。
锁江楼片区
在滨江路的锁江楼棚户區,破旧的房屋与高楼大厦极不相称。呂先生以前住的房子被2008年的那场雪压垮了,就搬到这里暫住。听说政府要改造这里,他心里非常高兴——

吴先生:我全家人都盼着政府的惠民工程开工
记者 包四华
在滨江路的锁江楼棚户区,一排排由平房和临时建筑混建的住宅区映入眼帘,青砖瓦低矮的平房、各种木板等简易材料搭建的棚户房互相挤靠连接在一块,地面上污水顺着道路随处流淌,苍蝇滿地飞。而在这破旧的小区背后就是正在建设起来的一棟栋高楼大廈,破旧的房屋与高楼大厦极不相称。
“你们是来调查旧房改造的吗?我们大家都盼望着呢!我们这老房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是供电局的老房,有60多年了,很危险。”在青砖房的二楼,吴女士和她的丈夫吕先生正在休息。吕先生告訴记者,他们居住的是老丈人的房。他的房屋在封缸酒厂,但是2008年的一場大雪,将房屋压垮,只好搬到这里暂时居住。他更期盼着有一个自己的新房。
“脏、亂、差”是记者来到这里的第一感觉。记者还发现,这里的老房不少出租給外来人员。有的是收垃圾的,有的是卖烧烤的。垃圾将小区堆得满满一地。“现在听说这里一片要改造了,大家的心里非常高兴。”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他的退休金也不多,孩子在外打工,凭他们的这点收入,一辈子也买不起新房。全家人都在等着政府惠民工程的落实和旧房改造,希望有个安稳的住处和新家。


孔家洼片区。
孔家洼片区
从女儿街上人民路往长虹大道方向走,沿路两旁20多家舊家具店,低矮的房子、破旧的家俱让过往行人产生一种从城市到农村的反差。陪同采访的浔阳区人民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桑志峰说,这就是浔阳区的城中村——孔家洼

桑志峰:村民们都渴盼着能融入到新九江
记者 余纯桃
从女儿街路上人民路往长虹大道方向走,沿路两旁20多家旧家具店,低矮的房子、破旧的家具让过往行人产生一种感觉:这地方太破了,与快速发展的九江城市面貌很难融为一体。5月9日,记者来到孔家洼片区,这里居民住的房子破旧不堪,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房子还差。陪同采访的浔阳区人民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桑志峰说,这里的村民都渴盼着能融入到新九江经过几栋低矮的旧房子,记者来到一片菜地旁,忽听到有说话声。寻声望去,发现几棵果树后面有个两米多高的台阶,台阶上站着一名老人,古稀之年的樣子。登上台阶,原来这里有户人家,可房子不像个可住人的地方,门是个破舊的木门、进门地面上垫着几块破地面砖,面积四五个平方米;一旁用红砖垒着个小间,记者探头一看,是个还算干净的衛生间。进入屋内,有条1米宽的过道,上面用彩色塑料布做顶,一个水泥石块垒的土灶,灶里烧着细木条,锅里有热水冒着煙。老人叫张心通,今年67岁,1972年在九江市浔阳区甘棠粮管所工作,一直在市区租房子住,1990年分到了這套房子。张心通告诉记者,老伴下岗多年,还没拿到社保工资,一个女儿结婚去了福建工作,家里生活还过得去,但是没有能力买房子。
70多歲的孔繁明告诉记者,他祖祖辈辈住在孔家洼,他小時候村里只有七八户人家,村民以前种水稻、养猪,生活过得还不错。上世纪60年代后,隨着村民的增加,人均耕地也少了,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政府让他们改种蔬菜,收入比较可观。他家18个人全都住在两栋房子里。当听说政府要对孔家洼进行改造时,孔繁明说:“改造后政府还房,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好。顾虑是没有土地了靠什么生计,相信政府会考虑好的。”


莲花池片区。
莲花池片区
大白天到莲花池片区采访,记者要打手电筒。这里的楼道漆黑黑的,上百户人家共一个厕所,一到夏天,那种气味真的令人作呕。可以说,盼改造他们盼了很多年——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盼字
记者 余纯桃
从繁华的浔阳路往南走到莲花池路中段,有两排仓库一样的房子,进仓库大門左边有一间逢纫店,小店主人叫杨爱华,今年50岁。听说记者一行是了解棚户区的改造情况,便立即放下手上的活带路。杨女士领着我们来到一个约1米宽的过道介绍说,此过道内有三户人家的大门。记者只看见過道漆黑一片,连个灯炮都没装,有人拿過来一个手电筒,记者用手电一照,发现过道往右拐约2米的地方有两個对开的小窗户、一边窗户粘满油烟,再深处有约4米远还有一个门。同行的湓浦街道濂溪社区王主任说,里面住着一个80岁的老婆婆,平时身上都带个手電筒。
杨女士的老公是市一建公司原职工,1987年他们结婚时,单位在老食堂隔出20平方米的地方给他们。随著两个儿子长大,单位帮他们把房子隔成两层,夫妻俩一间,两个儿子住一间。杨女士的老公下岗后由于年龄偏大,找不到事做,全家靠楊女士这个小逢纫店支撑。大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了,但是这樣的条件有谁愿意进这个家門。小儿子还在读高中,正到了高考的关健时候,连个安靜的环境都没有,杨女士感觉是自己没用,对小孩满是愧疚。她们都盼望着政府早日进行棚户区改造,让她们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莲花池片区有两栋老湓浦小学的房子,老居民习惯叫“抗大”学校。1933年出生的赵成谱,1969年从庐山建筑公司转到市一建公司被安排到此居住。赵老先生告诉记者,他住的房子以前就是一间教室,不到30平方米。房子朝北有一个窗户,但采光距离約1米,从前门进去根本看不出房子里有没有人或有什么家俱等。门前有个约1米长的走廊,围成一个厨房,但是没有卫生间,居民上的是公共厕所。赵老先生说,房子前面以前有个大院子,院中间有两棵大枫树,又靠近甘棠公园,环境还是不错的,上街也方便。可是,现在城市建得越來越漂亮,他们还住在這样的棚户区,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感觉有点不好意思。
住在“抗大”学校二楼的黄炳南,1988年和老公结婚后就一直住在这間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隔成两间,前面女儿住,后面夫妻俩住。黄女士说,最烦恼的事是,家里没有卫生间,洗澡非常困难。这么多住户共用一个衛生间,一到夏天,那种气味真的令人作呕。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有四五栋房子上百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厕。
今年75岁的吴茂林,9岁时和父母从湖北來到九江,在莲花池丁官路附近买了两间平房,那时这里没什么房子,他们总盼望多些人家过来做房子,他们想着是住的人多便有人气,慢慢地周围都盖起了房子。随着兄弟俩成家后,特别是随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的出生,原先的平房再也住不下了,1984年便将房子改建成两层。吴茂林老伴余雪梅告诉记者,几个儿女都没有个像样的工作,小女儿和大孙子还和他们住一起。一楼是个20多平方米的客厅,二楼两间小房两位老人住一间、小女儿和读高中的外孙女一间,大学毕业的孙子只能住在一间阁楼里。早就盼着政府能对莲花池片区改造。


考棚片区。
考棚片区
这些房子就是没有廁所、没有洗澡间,我这年纪大了,晚上出来走也怕摔着碰着,所以痰盂这老玩意儿都还一直在用着——

代梅花:房子里能有卫生间便是幸福
记者 吕敏
进入龙山小学附近的考棚片区,记者的第一感觉是“高楼”与矮房交错。一些被“挤压”在中间的矮房子,光线基本照射不进来,俨然成了一个“小黑屋”。据了解,那些五层左右的“高楼”,很多是后期搭建“再加工”而来,伫立在这些青砖房、红瓦房当中,多了一些不协调,也多了一些杂乱。而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影响更多的,是他们的生活环境。
周靖亭的房子位于进入考棚片区的“主干道”上,在这一片区来说,也算得上地理位置“优越”了,因为不用经过窄窄的小巷,一般的小车还是能够开得进来。进入周靖亭家里,记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光线暗、潮湿。因为与楼房相邻,光线无法透进来,很多房间都是黑的;加之房子在一樓,返潮天影响,造成地面全是水。即便这样,周靖亭说,他家的居住条件在这一带也算好的。“首先是房子有这么大,我们家人住是足够了。另外,我家这房子有厕所、洗澡间,相比很多邻居还在使用公厕,洗澡用盆来说,方便太多,已经算很幸福了!”
周靖亭告诉记者,对考棚片区有着深厚的感情。“打从1953年出生,我就随父母住在这栋房子里,一直到现在。”周靖亭说,从读书到毕业,从结婚到生子,这间房子对他而言,是满满的记忆。“这里的街坊邻里,都像兄妹一样。记得当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家里人来不及赶回来,隔壁的邻居立马过来帮忙。”对于改造,周靖亭说,对改善大家住房条件来说,自然是好事。“但我也有着自己的希望,就是能和老邻居们继续做邻居。”
再往巷子深处走,记者看到了一片一层楼的矮房子,72岁的代梅花老人就住在其中的一间。如周靖亭说到的,这些房子就是没有厕所、没有洗澡间。“我们这一二十家应该属于这个片区比較老的房子了,是上个世纪50年代建的。”在代梅花老人的介绍下,记者看到,房子被隔出了三间,第一間用作“客廳”,第二间是“臥室”,第三间是“厨房”。“这房子,上个厕所还要走到前面的公廁去,我这年纪大了,晚上出来走也怕摔着碰着,所以痰盂這老玩意都還一直在用着。”代梅花老人告诉记者,本来儿子一家三口都和她住在这里,可这里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只得另想办法。“他们现在在八角石附近租了一间房,平常就住在租的房子里。周末就回來这边住,陪陪我这老人。”代梅花说,盼改造也盼了很久了,至少卫生间的问题可以解决。“对我们来说,房子里能有衛生间便是幸福。”
图片由记者 李涛渊 摄


搜索关键字:新房子  畅想曲  棚户区  特别报道  改造   
新聞热线:0792-8559761
广告热线:0792-8505366
责任編辑:潘江英









欢迎光临 九江论坛网 (http://www.ganz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