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庐山历代詩词全集》质疑(三)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6:55: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文章简介:在《庐山历代诗词全集》作的注释已怜门巷林中出,况复轩窗水畔开坐看天际孤舟失,惯见桑阴五马来一诗的“注释:①东庵:即东林寺闻说东庵在庐岳,浮屠百数独无双怪石巑岏坐龙虎,老松突兀树旌幢一诗的注解“①东庵院:即东林寺东庵院另有其地:(陈舜俞《庐山“注释②折腰人:指陶渊明,他曾自怜随分有仙踪,曾宿金庭第九重坐头平揖千岩月,枕底微闻二寺钟“注释①峰顶院:峰顶寺在上霄峰《江州志》“峰顶庵,在大林峰,建昌门外小禅居,竹槛松窗静有馀人思求友听啼鸟,僧爱忘筌看得鱼一诗的注解“①承天院:现名能仁这又是一个错误,星子属山南,也至于契嵩的《寄承天元老》究竟是“注释①大孤:即大孤山,又名鞋






邰绍周



       在《庐山历代诗词全集》作的注释中,个人认为有的不太严谨,有的含混不清,甚至有的错误,值得商榷。

如陈舜俞写的《东庵》(764面):

                                    已怜門巷林中出,况复轩窗水畔开。冷淡山光明枕簟,动摇波影上樽罍。

                                    坐看天际孤舟失,惯见桑阴五马来。长恨夕阳吟不足,阑干留共月徘徊。

一诗的“注释:①东庵:即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这真是天大的玩笑,东庵怎么会是东林寺呢?请看(陈舜俞《庐山记》)是怎么写的:“東林之西百余步,至远公塔,至西林乾明寺。西林之东五里有黄土庵。其旁又有看经庵。由看经庵一里至崇福庵。有崇福庵五里至香城庵。香城庵之旁有观音庵。次有东庵。”据陈舜俞計算东庵离西林寺有十一里,与近在咫尺的东林寺肯定不是同一处。白居易草堂崔宏伦先生在清理草堂基地时曾于白家池中央的下方1.5米深处发现了一块石碑。全文如左。文字中牵涉到: 1东庵。2 、法华庵。3、永宁庵。其中“南止东溪大港为界”与《草堂记》中“又南抵石涧”是相吻合的。“北止法華庵场地为界” “东止大香炉峰下火路为界”也基本相符。显然“东庵”是建筑在白居易草堂的原址上的。

再看  韦骧(1033—1105)写的《东庵院》:(841面)

                           闻说东庵在庐岳,浮屠百数独无双。堂阴翠色连危嶂,门外清光挹大江。

                           怪石巑岏坐龙虎,老松突兀树旌幢。何时得对幽佳趣,摆脱尘襟撒满缸。

一诗的注解“①东庵院:即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东晋太元九年(384)僧慧远与弟慧持同至廬山时始建。初名龙泉精舍,后改名东林寺,因寺在西林寺之东而名。”这一段话是不正确的。东庵院绝不是东林寺,完全是出于编者的想象。

东庵院另有其地:(陈舜俞《庐山记》)“盖自南康军之东北出寻阳门一里,则有东庵院。院中有重湖阁。南望杨澜左里,北临宫亭湖。……”就明显的告诉我们东庵院是在星子。但不管是东庵院,还是东庵都跟东林寺都风马牛毫不相干。

陳舜俞写的《彭泽县》(759面)

古来彭泽县,应有折腰人。百里昔犹重,先生岂不贫。

菊花还在否,柳色为谁新。白发南迁客,凄凉问水滨。

“注释②折腰人: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督邮来巡视,‘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 这里的注释恰恰反了。陶渊明不是折腰人。诗的原意是:自古以来的彭澤县,应该是有折腰人的。像百里奚那样贫穷困乏,犹自还保持气节,先生虽然贫穷,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陈舜俞写的《峰顶院》(766面)

自怜随分有仙踪,曾宿金庭第九重。誰谓谪官真俗吏,还登庐阜最高峰。

坐頭平揖千岩月,枕底微聞二寺钟。归去林泉缘更熟,定应春梦却过从。

“注释①峰顶院:峰顶寺在上霄峰顶呈馒头状,其上有石砌的汉阳台。” 这是不準確的,据陈舜俞《廬山记》记载:“……东林寺正在其下。过香爐峰。至峰顶院。院傍盘石極平广。下视空阔。无复障蔽。张野山记云。峰顶有大石。可坐数百人。盖谓此也。……上化成之上十里。过香炉峰。至峰頂庵。峰顶之南十里。有香积庵。有路下山南栖贤澗东之万寿源二十里而险。峰顶之西五里。至宝林寺(旧名大林)宝林一里。至掷笔峰。又一里。至佛手岩。佛手岩二里。至天池院。”

《江州志》“峰顶庵,在大林峰,本辟蛇行者耕处,南唐置。保大七年。有盘石,下视空阔,无复障蔽。张野《记》盘石可坐数百人,此也。饮牛池。”由此可见峰顶院在大林峰上而不是上霄峰上。

陈舜俞还有一首《承天院》:

  建昌门外小禅居,竹槛松窗静有馀。全近江湖添怅望,乍离城市易清虚。

  人思求友听啼鸟,僧爱忘筌看得鱼。不为山南多胜处,便堪从此驻巾车。

一诗的注解“①承天院:现名能仁寺,位于庐山北麓,创建于南朝梁武帝时。”

这又是一个错误,星子属山南,也有承天院,此处指的是星子承天院,在庐山南麓而不是北麓。请看(陈舜俞《庐山记》)“凡自军西出建昌门一里,傍官道有承天院。院依隆埠,上有松风亭,今名草堂。……”至于建昌门,也不像编者所注釋的那样是李公择的居处,而是南康(星子)的一座城门。

    至于契嵩的《寄承天元老》究竟是哪里的承天院(寺)?那就无从分辨了。

    陈舜俞的《诗一首》雖然没有地域问题,但在理解上却错了:

把酒谓山语,行人亦大孤。满朝无骨肉,白发厌江湖。

寒苦谙冰雪,艱难识道途。相看幸相似,可惜便风无。

“注释①大孤:即大孤山,又名鞋山、大姑山。在今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稱鞋山。”大孤,诗意是说行人也有很大的孤独而不是指大姑山。这首詩,甚至不能算是庐山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5-5-3 16:17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