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江:老店 正在消失的风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1:12: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文章简介:汤圆大王、锦昌绸缎店、益祥绸缎行走在修整一新的大中路上,细细在大起大落风雨变迁中,大中路的然而,随着时光的洗礼,大中路的近日,记者采访到了几位在大中路在采访中,一位在大中路上经营副许火龙祖籍湖北省黄梅县,1931955年,十几岁的许火龙便开因为认真负责,肯钻研,许火龙磨1976年他父亲去逝后,许火龙许火龙所在的合作社解散后,他便许师傅还说:“磨剪刀的手艺没人今年73岁的钱进,依然在大中路钱进是浙江人,八九岁时随母亲从“我不喜欢搓麻将打牌,退休后的“九梅瓷像艺画”的招牌在大中路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贫困的生活画瓷画,细心和耐心的态度又是必77岁的蔡连顺老人如今依然在大蔡连顺的爷爷是个铜匠,湖北广济蔡连顺从小开始,除了上学,其他蔡老又说,大概在六十年代初便有在大中路西段,记者正寻觅着还有老手艺活儿在历史的舞台上曾发挥消失是难以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九江,是一块充满文化底蕴的风水如果有可能,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做




下载附件 (132.6 KB)

人们是否还记得,大中路上那些古老的店铺?
汤圆大王、锦昌绸缎店、益祥绸缎庄、亨得利钟表店、稻香村、梁义隆餅店、裕民银行、振兴酒楼……这些曾经响当当的老字号,以及它们的旧址,依然鳞次栉比地矗立在大中路上,只是历经百年沧桑之后,似乎一切都沉浸在时间之外,他们的相对平静被无奈地淹没在大中路的繁华和喧闹之中。
行走在修整一新的大中路上,细细瀏览和品味,听着府前大街(大中路古称府前大街)上飘来的那轻言细语的陈年诉说,感觉自己一步一步地往历史的纵深处走去,正与发生在百年大中路上的往事和吆喝声擦肩而过,心不由得为之震颤。
在大起大落风雨变迁中,大中路的繁荣和昌盛却能一直保持至今,这应该是与大中路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吧?百年大中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于是商贾云集,车来人往,同时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手艺人也集聚到这里,更赋予热热闹闹的大中路一份精致和实用。
然而,随着时光的洗礼,大中路的改造换新,一遍遍的淘洗,使得旧时的老店面和老手艺人的绝活儿已很难寻觅踪影了,让人怀想、惋惜。
近日,记者采访到了几位在大中路上从事过几十年传统手艺的老人。
磨剪刀
得知许火龙磨剪刀远近闻名纯属偶然。
在采访中,一位在大中路上经营副食生意的店主告诉记者,有個姓许的老人承袭祖辈磨剪刀,现在还经常有人找他磨呢。于是,几经周折才找到了许火龙的家。
许火龙祖籍湖北省黄梅县,1939年出生于九江西园。其父许水莲曾跟“磨刀大王”陈汉祥在小池口学了三年徒后,来到了九江,并于1950年在大中路福如里开剪刀店,专门经营理发剪和理发刀以及家用剪刀,而父亲主要还是从事修理和磨理发剪刀的。
1955年,十几岁的许火龙便开始跟父親学徒。理发工具要求磨得细致、好用,讲究手腕灵活轻巧、力度适中、要直线磨,磨出来的推子要不拔毛,剪子要快,刮脸刀要细腻。許火龙一直耐心地学,认真地干。成年后的他做过工人,下放过农村。1972年回城后他就一直做着修理理发剪刀的手艺谋生活。
因为认真负责,肯钻研,许火龙磨剪刀的好名声不胫而走,湖北黄梅、安徽宿松、九江县、湖口、都昌、瑞昌、德安等地方的理发师傅,都來找许火龙修理理发剪刀。许师傅说,人气最旺的时候是在七十年代,那时每天一般都有十几个客户,年边的時候为最多,要从初一忙到年二十左右,每天达到二十多人次,收入每天近三十远左右。
1976年他父亲去逝后,许火龙成了唯一的接班人,也是九江唯一一家修理发工具的,附近各地从事理發行当的师傅们也都基本上是到九江来找他磨剪刀的。当時,生意十分的兴隆。到了九十年代,生意渐渐惨淡下来了,每天的顾客一般只有五六个。
许火龙所在的合作社解散后,他便一直在西园旁的中国银行门口摆地摊,修理剪刀十多年。许师傅说,周边县、区现在也还不时地有人来找他修剪刀,每个月差不多都有两三個找到他家来,他早就不摆摊了,只在家里磨,他說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现在他每年磨剪刀的收入大概也有一千多元。
许师傅还说:“磨剪刀的手艺没人再学了,一是电剪的出现,很多理发师傅不再用手剃剪刀了。二是人們的经济富裕了,即便是剪刀坏了也懒得再修,买新的就是了。三是年轻人对这一行不感兴趣,干这个钱掙得少。我们的市场是越来越丰富了,好多传统行业和手艺都失传了。”
画瓷画
今年73岁的钱进,依然在大中路上的一个店面里从事着他的瓷画。店面是他自己家的,他将它租给了一个漂亮的浙江女人做丝巾生意,他在店铺里用一面薄墙隔出一個两平方米左右的小里间来,供自己画瓷像。
钱进是浙江人,八九岁时随母亲从上海来到九江。他从小喜欢美术,年轻时从事过木雕、包裝设计等。他说,只要跟美术有关的东西他都愿意学着去做。画瓷画,钱老完全是无师自通。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在大中路上摆摊画像,第一张就卖錢了。
“我不喜欢搓麻将打牌,退休后的生活,时间总是要打发的,画瓷像就是为了消磨时间。每天到店里来花一些时间畫像,也花一些时间和别人聊天,这样,我的心情非常快樂,身体也健康了。”钱老说,不管风吹雨打,瓷画都永远不会掉色,所以现在也还是有很多顾客常来找他畫像。而瓷画,要画得像,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很不容易的。请他画瓷画,不给出足够的时间,他宁愿不画,不想赚这个钱,态度何其认真!
“九梅瓷像艺画”的招牌在大中路上也算显眼。九梅姓刘,父亲刘国森在很小的时候就随她爷爷从湖南来到了九江。
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贫困的生活让年少的刘九梅就开始了跟父亲学瓷画,从此她爱上了这一行。尽管后來她也参加了工作,但在工作之余她也从未中断过画瓷像。1990年,她放弃工作回到家专心画瓷像。“瓷画也是艺术品,更是中国的传统手艺。我独立画瓷像三四十年了,为很多人画过的。”性格随和开朗的她说。
画瓷画,细心和耐心的态度又是必須的,每张瓷画都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汗水,年輕人耐不了这份寂寞。何况现在瓷画又很不值钱,难以维持生计,所以,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了。不知这份技术谁来传承?
修锁匠
锁的历史可谓渊源久长,钥匙与锁是配套而生。
77岁的蔡连順老人如今依然在大中路上的一个小巷子里经营着他的修锁摊。蔡老的手艺也像其他很多手艺人一样,是祖传的。
蔡连順的爷爷是个铜匠,湖北广济人。当年他父亲随爷爷从广济逃难到了九江。因为九江交通便利,离他们老家还算近。于是,蔡家便在大中路上开起了铜匠铺,制作各种日用铜制品。那个年代的锁及钥匙主要以铜、银制作的较多。做一把铜钥匙一般需要两天时间,纯手工的:首先是化铜,接下来是制成毛坯,再凿槽,打磨,而后才做成一把可用的钥匙。
蔡连顺从小开始,除了上学,其他时间经常是白天晚上都在帮忙大人凿槽,做锁坯。年轻时他也曾在原汤圆大王旧址对面的合作社从事着修锁工作。八十年代,蔡连顺又在大中路街头独自经营修锁至今。现在,蔡连顺的后辈中依然有二十多个人从事着修锁、配钥匙的职業。看来,这個行业后继有人了。
蔡老又说,大概在六十年代初便有了机械制作钥匙,这让修锁和制作钥匙在时间和工艺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进步,但传统的纯手工修锁、制作钥匙,早已成为了远去的历史。
在大中路西段,记者正寻觅着还有可能会遇上什么老手艺店时,看到范师傅在他的“衡器”店里手工做杆秤,记者走进去想跟他聊几句,似乎怕影响他的专注,他很不情愿地说了句“靠这手艺我们就没饭吃了”,就再也不愿意多说点儿什么了。

后记
老手艺活儿在历史的舞台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随著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行业的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许多传统的老手艺正在消失……
消失是难以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新陈代谢嘛,说明社会在前进。尽管如此,但是却令人惋惜和留恋。
九江,是一块充满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大中路又是一部浓缩了的九江发展史,它是一条贯穿中西文化的老街,而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的那些老手艺老店铺,不也是这条百年老街丰厚文化和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吗?
如果有可能,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做点什么呢?以挽留那些即将离我们而去的歷史背影。
记者 詹晓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5-5-3 05:56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