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莲池在何处,《爱莲说》作为何时何地,邵阳、赣州还是星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6:20: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爱莲说》一般都认为是周敦颐晚年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时所作,但亦有少数人认为作于其工作、生活的其它地方,比如邵阳、赣州等。

以下仅列三种说法

1、星子说最盛行,周敦颐1071年在江西南康建池著书,史料多有佐之,最有力的证据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易学始祖朱熹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知南康军,在此期间征得《爱莲说》墨迹,刻碑立于赏莲亭内。他不仅为理学的开山祖濂溪建立了濂溪祠,并赋诗曰:“闻道移根玉井旁,开花十丈是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此传尤以为证。
周敦颐写《太极图说》和《通书》的时候,是在庐山之麓的濂溪书堂,这几无争议,《爱莲说》与《太极图说》、《通书》若一起保存下来,似乎亦有几分道理。
2、邵阳说亦有地方志及清典籍支持,证据在于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和彭谨《爱莲亭记碑》两文均说周敦颐1067年“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爱莲池记碑》记载:“周子在邵州衙东北隅辟池种莲”。《湖南乡土地理志》记载:“周敦颐以永州淬摄邵州事……辟池种莲”,清雍正时期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职方典、宝庆府古迹考一》记载:“爱莲池,周敦颐先生观莲处,在邵著《爱莲说》”。为了纪念周敦颐,清咸丰四年(1854年)邵阳在“爱莲池”旁建爱莲书院,到民国元年改为爱莲女校,此说的观点在于,周敦颐任永州通判早于知南康军,故邵阳爱莲池早于星子爱莲池,有爱莲池就有《爱莲说》(不一定吧)。
3、赣州说其一源于2004年《赣南日报》的一篇文章。1993年《南方文物》第一期詹开逊先生的《周敦颐与濂溪书院》一文中说:“周敦颐晚年又返回江西,知南康军。‘陋于希世’的他,在府署东侧掘地种莲。每至盛夏,一池莲花竟相开放,缕缕清香随风飘逸。陶醉于此情此景中,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我对此说总表怀疑,几年后得到湖南道县(周敦颐的家乡)教育志毛应宾先生的帮助,终于得知邓显鹤的周子年谱,有确切的年月,连刻石书丹的日期和书写篆额的人全都记载详明(什么年月,什么日期,篆额写的是什么,系此文最大的几个疑点,若指周子年谱本身的话不足以支持观点,后面的话也都不足以支持观点)。在爱莲书院条目中说“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督莲池遗迹。清道咸间通判罗愿构爱莲堂……”在爱莲亭条目中则记载说:“濂溪书院旧在水东玉虚观左,元末毁于兵。明宏治十三年知府何珖徙于城西郁孤台下,左光风雯月亭,砌池种莲,祭酒罗璟记。崇正十三年知县陈履忠改建于城东光孝寺右曰濂泉书院,自为引。清顺治十年赣抚刘武元复濂溪名,东西两抚隔池而立,池上置桥,涉桥为爱莲亭……”这些记载说明,赣州通判府有莲池,以后还有爱莲书院、爱莲亭,池边或亭边原有《爱莲说》碑和濂溪先生像赞。我们赣州的先人是尊重《爱莲说》这篇千古名篇的,明、清两朝,一直不断有重建、新建、摹刻之举 。曾有一种论点,认为《爱莲说》作于江西星子县,笔者认为有必要予以甄别更正。
其二源于一传说似乎可以支持赣州说,嘉佑八年5月15日(1663年),周敦颐邀同僚余杭钱建侯、沈希颜同游罗田岩。沈希颜是书法大家,周敦颐一时兴起,将《爱莲说》交给沈希颜刻在罗田岩的悬崖上,这就与朱熹征得墨迹一说相背离,朱熹拿到的就不是公开发表前的原稿了,谁对谁错,得穿越回去问周和沈了,也有说法是沈希颜建濂溪阁的,事后索要的,此说法不可信,按俩人当时的官级,沈希颜并不比周敦颐低,沈希颜没道理为周敦颐建濂溪阁,而且当时的周敦颐并不为世人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沈希颜何以如此推崇周敦颐呢,也没道理。

周敦颐一生爱莲,所到之处种赏莲应在情理当中,爱莲池在哪,还真说不清,或许哪都有那么一块小池塘。但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除了自己在庐山下建的濂溪书院确系本人所建外,其余各处所建的濂溪书院、爱莲书院、濂溪阁等建筑,应该多为程朱理学经二程、朱熹创立,并发扬光大,成为正统后,后人为纪念周敦颐而建。而《爱莲说》也不排除是自此之后的后人才开始推崇,以前默默无闻。而且既建书院或阁,则必有爱莲池,既有爱莲池,则必刻爱莲说。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讹传讹。

笔者写这么多文字,并不是在考证,这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去甚远。完全出于好奇,百度了一天,附带列下周敦颐的简要生平。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出于广西贺州桂岭镇(今广西贺县),祖籍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其父周辅成(967-1022)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黃岡尉.桂陽令(今广西贺县)、遷戶部員外郎、戶部侍郎加贈谏議大夫。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一说5岁,则是1022年),其父病逝,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

宋仁宗天圣九年(1041年),无进士身份资历的周敦颐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主簿。
宋庆历四年(1044年),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司理参军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
宋仁宗皇v二年(1050年),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县令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今重庆合川)判官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今江西赣州 )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今湖南永州)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今广东)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8月,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12月,周敦颐把他母亲的坟墓迁到了庐山北麓清泉社三起山(今莲花乡栗树岭)。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辞去知南康军职后,遂退居庐山莲花洞濂溪书堂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后)6月初7,周敦颐病逝,墓葬在濂溪书堂北五里的栗树岭下,位于他母亲坟墓之侧,墓侧还有其妻子和继配的墓葬。

周敦颐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家乡濂溪为之命名,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此,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57岁。故后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




补充内容 (2012-3-11 19:10):
衡阳说:原明朝湖南学政习隽写有《衡阳县学爱莲亭记》有“元公幼孤,读书舅氏,爱池之白莲,著《爱莲说》以见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5-5-8 04:28 , Processed in 1.2187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