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萍乡旧城区“南门桥正大街”的历史追忆与一点小的建议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5:35: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萍乡孔庙,是在全国已知的22座孔庙中兴建较早,也是全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孔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为庚萼倡建,故址在市南的南宝积寺后,北宋时兵毁。自南宋后经过八次迁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市博物馆。2007年新博物馆投建2008年搬入滨河东路“三角洲”位置。
在古时,孔庙的祭祀活动亦为当时的一大盛事。清朝时期的祭孔大典是每年二次,分别为每年的春季仲月的上丁日和秋季仲月的上丁日。据同治《萍乡县志》记载:孔子用牛羊豕各一奉祀,称这为大牢,四配各用羊豕一奉祀,称少牢。东哲、西哲各一羊一豕,东西二庑各用三羊三豕奉祀。在致祭前二天各位主献官、分献官、陪祀官就开始斋戒,祭祀之日要陈设好牺牲,布帛及其它器具,鸡初鸣就要在戟门内**好,再各就各位:瘗毛血;鞠躬迎神;跪行九叩首;奏乐(奏《昭平之章》)盥洗;上香;至先师香案前跪;初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依次祭祀四配十二哲,诸位先贤及名宦名乡贤。

        萍乡孔庙所处的这条正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很繁华的文化街,迄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它曾拥有许多名店、名巷、名团体、名文化、名技艺,是政治、文化、文体、商业的集中区域。如:杨胡子米面店,傅成记药店,绸缎店;武官巷(近代科举制考场);孔庙解放后曾改成的文化馆:内涵图书馆、游乐场,文物室,后为博物馆;还有文化剧院、湘剧团、杂技团、工商联所属剧院;与之相邻的古迹有萍实桥、老城墙、南台书院、宝积寺等。
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在文化馆交流学习、工作、生活的经验体会,亦为佳话。且参加游艺活动、陶冶情操,乐此不疲。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曾是个休闲、公益活动的好地方。

     “正大街早在解放前就声名远扬,被人们称为萍乡的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南昌胜利路。这条街曾是萍乡最繁华的商业街,它是伴随着萍乡煤矿的发展而兴起的,从最初的小商小贩到商业银座,百业齐全,它的历史已有130多年,是近代商业历史上的一个缩影。
       大街北接城北的北门外土冲里(现雅天购物附近),一条上坡小路到煤校大门口。从煤校开始下坡到惠元斋再到南门桥的吉星路,长800米左右,宽10米左右,路面当时铺的是麻石条,两边人行路只有1.5米左右。尽管街面很窄,但两边房屋都是三到四层,有的还在上面建了假屋顶(装饰屋),加上尖尖圆圆的装饰塔顶显得很是洋气,带有西欧建筑风格,极像旧时的南昌胜利路,墙面笔直矗立,远远望去很有气势。 在这条街面上集中了当时萍乡的老字号商铺,商业氛围极其浓厚,如“华北酒家”,在50年代末还安装了霓虹灯,每天夜晚熠熠闪光,远望还真有点夜上海的味道。“九和”布店规模最大,门外墙壁全是水泥洗沙墙面,在当时算非常豪华。“景德镇瓷器店”也是古色古香,富丽堂皇。“惠元斋”在土冲里下坡转角处,显得雄伟壮观,与“通和南货店”媲美。“明济”和“傅成记”药店门庭若市,生意非常红火。“幼桃园”米面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是萍乡最著名的小吃,名声在外。“青年照相馆”最受年轻人喜爱,很多人在那里留下了青春的记忆。“大众理发店”有30几个座椅,当时还有电烫卷发,男士爱理分头,老上海的分头在萍乡特别流行。“五四百货商场”在丁字口转角处,也就是今天的同乐酒楼对角,当时是四层楼,中间转角,售货员是清一色的姑娘,一个比一个漂亮。“四海百货商场”与之相距不到50米,互相比赛吆喝。还有三家剧院和剧场在正大街轮番上演新剧目和电影、杂技、歌舞,最受欢迎的是湘剧和采茶戏,还有越剧、京剧、花鼓戏、杂技。当时萍乡的剧团达10家之多,除了京剧、采茶戏、湘剧、赣剧、花鼓戏,恐怕最好看的就是越剧。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繁华,小小的一个县城(当时萍乡还是县建制)竟有如此多的剧团,把正大街装扮得更加热闹繁华。白天人多不说,晚上人们也是倾巢出动,人流如潮,水泄不通,走在正大街的感觉就好比走在了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
       当时没有电视,收音机也稀罕,气温也不高,50年代到60年代萍乡的最高气温也不过34度,最冷也不过1度,有没有蚊虫,是出游的好天气。围着小城四周的山峦全是橘子林,只要到了秋天,你走进橘子林可以随意采摘,没有谁会干涉,那漫山遍野的橘子林更是衬托了商业的繁荣。那时萍乡有十大商业公司,今天的年轻人恐怕是不知道的了,但老人年说起来还津津乐道。这是十大公司分别是:饮食服务公司、百货公司、贸易公司、食品公司、医药公司、蔬菜公司、盐业公司、五金公司、石油公司、供销合作社。那时食品公司专营猪肉和蛋,龙谷坳有生猪养殖场,南门过桥是屠宰场。我记得60年代在龙谷坳有一个油库,是水泥建的,当时突然发现上百吨的煤油不知道哪里去了,成了一件大案。后来查来查去才发现是水泥油库漏油,怪不得老表在地里舀勺水就能点燃,这才破了此案。供销社是专管农业商业的,包罗万象,什么都做。那个时代萍乡商业是非常繁华的,远近闻名,许多生意人都跑到萍乡来做生意。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传统,才有了今天萍乡商业的繁荣。
正大街百年兴衰历史是萍乡商业发展的缩影。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也生活着很多萍乡人,他们在这里生活创业。但是建国以来,南正街只在1953年进行过一次全面的维修改造,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南正街已经变得破败陈旧,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市民维修改造南正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现有这种状况。”

以上资料文章皆引自网络作者,由在下修改编辑。如有作者觉得不妥,请联系我。在此也谢谢你们如此宽厚的智慧。


我到了很多地方走访观看:如杭州的河坊街、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等等。我认为越是古老的商业街越有生意,今天人们花钱消费不仅仅是满足购物,而且寻求一种历史文化感从中体验一种生活。


就以上的文字资料,加上网上一些朋友的论点意见,小生有几点不同的意见想与大家分享,亦请诸位斧正:

就正大街现状来说:环境陈旧,市政维护不尽人意。
但历史文化深厚,建筑集群相当有特色,汇聚了从古至今的各色建筑。如果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翻新改造,将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街区。
在全国各地不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功的案例来看,如此的一个集商业化运作的文化街区是相当有可塑性的。
1、 由政府牵头成立街区管委会,并定期举办名俗类文化活动,以增加园区影响力。
2、 在原有的历史建筑上进行翻新,维护。并重新请回现保留的历史商户入驻,增加名俗文化元素。
3、 再此基础上,可邀请萍乡市内各界文化艺术,设计,创意类名人入驻该街区,使之形成集群效应。打造萍乡市内的集艺术,设计,创意等的文化创业园区。并与之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形成商业核心力量。

   以上,小生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多多指点,如有更好的想法或是提议,欢迎联系在下。

   在此,本人提出一项倡议,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造,这是一种改变城市改变生活的活动,诚邀您的参与。
   附带几份网上都有的创意文化园区的改造与成功的案例资料,欢迎大家查阅。

上海田子坊:http://wenku.baidu.com/view/f8e26a6e7e21af45b307a8ae.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20405b0ff78a6529647d53ba.html
成功上海街区案例:
          http://wenku.baidu.com/view/32ea76c389eb172ded63b7c0.htm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4-5-5 21:02 , Processed in 1.18750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