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犹營前的历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1:27: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文章简介:营前位於上犹县城西部77公里,南经崇义县由於地理上远离统治中心,营前历史上是个动至元代,营前周边仍不太平,嘉靖《南安府志予治犹之初年,因公至村头里,见其山川清美在营前,同為土著的大姓有两家,一為陈,一这个故事说明了陈氏和蔡氏之间的矛盾,但陈从上述两姓共建文峰塔的事实看来,当时营前土著陈、蔡二姓控制当地社会的局面到了清初眾多外来流氓的进入,势必对土著在当地的控儘管官府和土著都希望流氓回广东原籍,但事村头牛田二里之地昔名太傅营前乡,……以明大量流氓定居於营前,和土著共处一地,必然故事一:旧时营前土地大多為蔡姓所有,客家故事二:营前客家人每年七月十四过中元,而故事三:以前客家人读书吃亏,因為必须经过从以上故事可见,儘管流氓已合法地进入营前与此同时,由於营前地连湘粤赣,又处上犹江在商业发展的同时,营前也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第一,雏形阶段。这一阶段,仅以龙舞形式出第二,形成并趋於稳定阶段。大约清中期后,九狮拜象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开始表演(农九狮拜象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族色彩:资金是由实际上,据老者介绍,搞七个狮许多小宗族已不过,笔者以為,解释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活16土著对墟基有一定所有权的状况可能持续21以下关於九狮拜象的发展描述,据笔者的22《黄氏族谱》中有关人物传记。其中,黄



营前位於上犹县城西部77 公里,南经崇义縣与广东相连,北接遂川县,西邻湖南桂东,东连上犹平富、五指峰乡。营前是个低洼盆地,处於万山峻岭中, 上犹江( 当地人叫云水) 从中流过,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可通帆船至县城。据笔者调查,当地人使用的「营前」一词,廣义上可以指「营前片」,即以现在的营前镇為中心的方圓几十公里的地区(整个上犹县分為四片:城关片、沙溪片、营前片、寺下片), 狭义则指营前镇所在地的小盆地。本文主要在狭义上使用「营前」一词。

     由於地理上遠离统治中心,营前历史上是个动乱頻仍的地区。宋代彭汝礪有记曰:「军民父老瞻望嘆息,為其子弟曰:自五代之乱,吾乡皆役于贼,壮者死于军旅,老稚转乎沟壑。」1 彭汝礪这句话指的是整个上犹县的情况,而营前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定年间,营前附近的叛乱直接导致了县名的更改。嘉靖《南安府志》卷十五, 《建置志?公署》记曰: 「嘉定己巳,疋袍陈葵反,本路孫通判咎犹字有反犬文,壬申改為南安县,后世延入。」疋袍乃上犹县与湖南桂东县交界地带,距营前不远(据光绪19 年《上犹县志》营前城图)。营前盆地在宋代是一个「峒」, 峒寇不时出没,官府不得不设寨弹压。陈元食羔《渔墅类稿》载:「照得本司昨置大傅、石龙两寨,正在峒中平坦之地,古城一寨,正在南安县下,…… 寨官系本司辟差材武人,寨兵不许承受差使,不许调遣移戍,专一在寨教习事艺。自立寨之后,十年之间,寇峒有所惮而不作。」2 太傅寨所在就是营前盆地。《宋会要輯稿》记载:「开禧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江西提刑司奏,江南西路提刑赵汝讜乞将南安县丞闕下部省废却,以俸给补助新创太傅、石龙两寨及太傅书院地基,并养士刘士聪等户役官田段等税赋。」3 太傅书院在太傅寨附近,而据嘉靖《南安府志》, 太傅书院就在营前,嘉靖《南安府志》卷十.七,《书院》记载: 「大傅书院在县治西营前礼信乡牛田上里,去县城幾百里。」

      至元代,营前周边仍不太平,嘉靖《南安府志》卷十五,《建置志?公署》记曰: 「至元庚辰, 县再隸南安,復名上犹。自是以往,乡民吳富五、钟召二、李逵叔等悖乱。……簿尉劉彝训抚安赤水新民,復起太傅書院為化顽之计。」明代营前依然寇盗频繁,但已有了势力比较强大的宗族。从笔者掌握的史料看来,明代营前实力雄厚的宗族有二: 陈姓和蔡姓。其中,蔡姓的实力更為突出,最能说明蔡姓实力的是蔡姓在官府的帮助下修建了蔡家城。天啟年间,上犹知县龙文光到过营前,写下《营前蔡氏城记》,今录其文如下:
  予治犹之初年,因公至村头里,见其山川清美,山之下坦,其地有城镇,甚完固。既而寓城中,比室麟次,人稠密。询其居,则皆蔡姓也,他姓无与焉。為探其所以,有生员蔡祥球等揖予而言曰:此城乃生蔡姓所建也。生族世居村头里。正德间,生祖岁贡元宝等因地近郴桂,山深林密,易以藏奸,建议军门行县设立城池。爰纠族得银六千有奇,建筑外城。嘉靖三十一年,粤寇李文彪流劫此地,县主醴泉吴公復与先祖邑庠生朝侑等议保障之策,先祖等又敛族得银七千餘,重筑内城。高一丈四尺五寸,垣二百八十.七丈,周围三百四十四丈,自东抵西径一百三十丈,南北如之。其城垣损坏,城堤倒塌,修补之费,一出于生姓宗祠。生祖训曰:君子虽贫不鬻祭器,创建城垣,保固宗族,其艰难詎祭器之若。郎(疑為即误)或贫不能自存,欲售屋土者,只可本族相授受,敢有外售者以犯祖论。故子孙世守勿失焉。予闻甚頷之。……彼夫聚居村落,一遇有警即奔窜离散,而父母兄弟之不保,室庐田產之不能守,豈非捍御之无资以至此?……蔡氏之建城不貽子孙以危而貽子孙以安,不欲其散而欲其聚。……今观蔡氏后贤,虽罹兵燹而人无散志,城中屋地,不敢鬻与外姓,惟祖训是遵,洵可谓能继先志者矣。4 营前另一土著宗族陳氏也有较强实力,陈氏在明代有上、中、下陈之分,「建祠置產,清理妙乐寺田计五百余畝,捐修寺宇,厥后族大丁繁,另建小宗祠」。5陈氏亦有筑城之举,其族谱称: 「明正德年间,流寇猖獗,欲筑城自卫而不果。」6在营前,围繞筑城的问题,有一个人所盡知的故事:
      在营前,同為土著的大姓有两家,一為陈,一為蔡。兩家都想筑城自卫,於是同时向官府请示,官府的批覆是「准寨不准城」, 因「寨」和「蔡」谐音, 「陈」和「城」谐音,於是大家理解為「准蔡不準陈」, 即蔡家可以筑城,而陈氏则不能。7
     这个故事说明了陈氏和蔡氏之间的矛盾,但陈蔡二姓同居一地,虽有矛盾但大体上还能相互提携,相安无事。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两姓共修文峰塔及建塔会。「天啟四年,会合蔡氏建文峰塔于巽方以陪文明而障水口,邑令龙公教也。由是两姓绅士联為文會,共捐置塔會,租田壹百零伍石,以志永久」。塔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仍在发挥作用, 「今辛幸遭逢圣世,加意右文,而两姓游泮以及国学者約计数十徽。……公议自今伊始,在康熙以前游學者一人轮收一年,而四十年以后进学者,每年轮案挨次,两人合收以免换越」。 8
      从上述两姓共建文峰塔的事实看来,当时营前居於控制地位的似乎是陈、蔡两姓。笔者在此地田野调查时,當地人告訴我,在「客家人」到來之前,營前比较有实力的是土著三大姓----朱、陈、蔡。朱姓為何未在兴建文峰塔这样的地方大事中发挥作用,笔者不得而知,据笔者估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朱姓居住地离陈、蔡比较远,并不在文峰塔影响力所及范围之内。
      土著陈、蔡二姓控制当地社会的局面到了清初,随著大量的广东流氓进入而开始改变。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以及三藩之乱使得东南数省纷乱离析,大量流氓辗转於边界山区,营前地处湘粤赣交界地,可由崇义通广东,因而接纳了大量广东流氓。亲身经历了这一动乱流离过程的「汝珍公」自述道:「予生于顺治丁酉八月十五日酉时,追思我□父贤所贤斯公兄弟二人原居粤东惠州府嘉应州小都村,本巨家大富也。自明季迭遭兵火,湮歿磨灭仅存者十之一二。予父自康熙元年癸卯岁与伯父诸人契家奔豫(?), 甫至时居住南安府上犹县枫树坝杨仙坑。彼时予方七岁,乙巳年母故矣……又遇甲寅年变乱长伯父应经迁居吉安府龙泉县上西坑……父行第四,生余兄弟五人……唯余一人随父朝奔宵逐……康熙十六年戌午岁又来营前石溪隘桥头霸居住」。9和汝珍公一样,原籍粤东兴寧的黄姓「栗明公」回忆其父「世荣公」去粤来犹情况, 「携我母子而来,岁在康熙甲辰腊月之溯三日也,次及犹川卜云其吉而有终焉允藏之意,越明年乃于油石水村牛形卜其居( 在营前)」;10另外,何姓, 「洪武年间自闽迁粤之兴寧县,及后嗣孙繁盛,散居江西各县,而其遷居上犹者,大皆于清康熙年间事也」。11营前其他诸姓如钟、胡、刘、蓝等也大多在清初年间由广东迁入。
      眾多外来流氓的进入,势必对土著在當地的控制地位造成挑戰,但土著先来,又為大族,流氓便不得不租种土著土地,忍受一定的盘剥。清初流氓乘機几次起事,对土著的控制地位进行衝击。特別是康熙13 年的「甲寅之乱」,营前成為流氓问题最严重的地区。道光《上犹县志》卷十四, 《武事》载: 「康熙十三年八月,逆藩吴三桂反,上犹流贼余贤、何興等乘机作乱,拥眾数万与吴遥相声援。四月初八日,围营前城。……是时营前城陷,屠杀甚惨,西北境悉為贼掳。…… 盖自甲寅至是蹂躪五载,土人庐墓焚掘几遍,屠杀绅士百数十人,掠卖子女不下数千,平民死者尸横遍野,有合族俱歼者,如象牙湾( 在营前)朱氏,浮潮李氏,周围屋周氏,石溪之王氏、杨氏, 水头之胡氏、游氏,无一存者」。土著陈、蔡也受到沉重打击,陈氏至祠宇成為土田,「康熙甲寅寇变,焚毁祠宇,倾墟已垦為田」。12蔡家城( 营前城)陷,民间传说,何兴放一隻鸡,一隻鼓於城门,拦问过路人,如答曰鸡、石鼓(土著口音) 则杀,答曰街、石头( 客家口音)则放,可以想见出当时屠戮之酷。《蔡氏族谱》记载: 「营城受残比他处更盛,室庐田园為之一空,…… 予姓遂四散,或迁居縣城,或避乱赣州,远者且在楚蜀,……营城中人 稀疏,欲求如往日之比户聚处,岁時伏腊,交相遗问,不可得矣」。13这次动乱官府镇壓下去以后,土著纷纷要求官府把流氓赶回广东原籍,但官府是用招抚的手段平定叛乱的,叛乱平定后,官府对这些「投诚广人」, 又「暂令屯营前等处」,「投诚之广人」较长时间居留在营前,引起土著的强烈不满,当时的知县对此忧心忡忡,谓:「一则生民之仇怨宜解也,…… 不知今日投诚之广人,即数年来杀土人父兄子弟,扬土人祖墓骸骨,淫土人妻女,掠土人老幼男婦,轉卖他乡之广人也,是可比户而居,同里耕乎?」14
      儘管官府和土著都希望流氓回广东原籍,但事实就是流氓并没有回原籍,而是居留营前,并永久地居住下来。上犹营前胡氏的族谱中,保留了一份記载其家族迁移历史的《子田公迁犹起籍始末》, 记述了胡氏族人由流寇到流氓再接受招抚,最后定居於营前的过程。其文曰:
     村头牛田二里之地昔名太傅营前乡,……以明末寇乱,鞠為茂草,丁缺田荒,岁庚子奉虔院林,以猶地缺亏课飞示粤东招垦。内云:移来者為版藉之民,承垦者永為一已之业等语。公闻之,遂商族戚,遥赴兹地而审择焉。其时洞头為土人黄氏故址,外并田塘计租七十担,欲觅主受。公会本支昆季叔侄均八分而集价购之,僉议其名曰子田子业,立卷受產,盖寓田业远垂子孙之意也。越辛丑冬,聚族挚眷而定居焉。及后產业岁增,粮米散寄,艰于输纳,因与房弟明台、秀台、國俊等谋倡开籍。又思粮少用侈,始会商于何、戴、陈、張等廿三姓,汇聚丁粮,公乃易以卷,载子田之名,僉為呈首,赴控抚藩颁批开籍。檄县查编,土著绅士,聚计阻挠,构讼五载。至康熙十一年,幸遇新任县主杨讳荣白,力排群议,将新民二十三姓粮米六十四石,官丁五十一丁,收入牛田里七甲户名胡子田,编载犹籍,造册申报,抚藩资部刊入。康熙十二年,藩道由单发县征輸时,计本族粮米一十餘石,官丁六口,則胡子田、胡贤姓、胡之始、胡碧昌、胡碧云、胡祥是也。15
      大量流氓定居於营前,和土著共处一地,必然引起流民和土著之間衝突加剧。流氓和土著也就围绕 土地和科举考试等问题展开了各種各样的斗争,笔者在实地考察中,访得如下故事,足以说明流氓與土著之间的矛盾和衝突。这里按当地习惯,把广东流氓称為客家。
      故事一:旧时营前土地大多為蔡姓所有,客家人往往要到蔡家城中交租或鸡蛋、黄鱔等土特產,但必须遵守规矩,不得进客厅,因為有汗气,而且要交完即走,不得多呆,否则,城内的蔡姓人就会用棍子打,并说:「出去,臭死了!」
      故事二:营前客家人每年七月十四過中元,而且特别隆重,原因即在於营前墟基為土著所有,賣东西的必须先交一点卖的东西给土著,而且土著会先把好的买走,有一年七月十五,营前墟上的好猪肉全给土著买走了,客家人气不过,就决定下年提前一天过节,改為七月十四过中元。16
     故事三:以前客家人读书吃亏,因為必须经过稟保才能参加考试,稟保都是土著,一般不保客家人。有一胡姓青年就认一本地人做舅公,在舅公家甚麼都干,最后得以「外甥」的身份参加考试,取得功名,后他自己做了廩保,就专保客家人。
      从以上故事可见,儘管流氓已合法地进入营前居住,但土著仍然控制 当地的土地、墟市、科举考试等资源,不过,流氓在和土著斗争的过程中,也逐渐开始获得各种权力,例如故事三就表明,流氓已开始有了合法考试的权力。随时间的推移,流氓和土著不再表现為激烈的衝突和斗争而是逐渐淡化,但这种衝突和斗争却仍长期存在,并积淀形成当地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特徵。例如,当地人往往用「土」、「客」等互相認同,称一个人為「土」或「客」; 上了年纪的「土著」和「客家」人往往都能講自己家族的「土著」或「客家」语言;土著和客家之间也有不同的风俗習惯( 例如,客家人七月十四过节,土著则七月十五)等等。土客矛盾虽然日益淡化,但各宗族之间矛盾依然不时發生,只是不再划分為「土」、「客」两大集团。關於营前历史上宗族间矛盾,除了口碑介绍之外,还有许多文字可资说明。例如张姓「因赖姓、刘姓、蓝姓地 所阻,… …与刘、赖、蓝三姓结讼二载,官既断,三家犹不服」;17 「黄沙坑,张黄两旺族也,昔偶于失和,调而不解, 乃各集壮士十餘人,持棍棒殴斗正狂」。18类似记载颇多。
      与此同时,由於营前地连湘粤赣,又处上犹江上游,常年通航,具有发展商业的良好条件。营前明代已是集市,至清代中期以后,营前已成為沟通湖南、广东和江西崇义、遂川及下游唐江的重要商镇。湖南多由此轉运广东的盐,崇义、上犹的竹木也由此顺流而下,崇义、广东则从此运进糧食,遂川、湖南的食油则由营前转运到唐江、大余。19至清末,营前商店达三百多间,有牛行、仔猪行、柴行、茶行、米行、木竹器行、铁器行等专业市场,20号称「头唐江,二营前」, 是赣南四大镇之一。
      在商业发展的同时,營前也逐渐发展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九狮拜象。九狮拜象乃营前地区独有的民间舞蹈,其表演重场面, 重气势,非常壮观,九狮拜象现在已狠难在营前看到,据老徽回忆只在1960 年代搞过一次。但在解放前却是营前春节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其发展分為两个阶段:21
     第一,雏形阶段。这一阶段,仅以龙舞形式出现,较為古朴自然,应当是营前当地早期较简单的居民状况和农耕生活的反映。龙舞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汉代已有记载,主要寓意是象徵豐收,所以许多地区的龍以稻草扎成為正宗。據调查,起初营前龙舞之前要「扫邪」, 即各家大扫除和请道士驱邪,正月元宵还要「摆春」, 即一边舞龙,一边用五穀敬社官,并请来当地最高行政长官负未犁田。這时期也可能有狮或象出现,但都要求狮、象身上的毛用稻草粘成,而且尚未出现九狮拜象,花样也比较简单,其主要目的是庆丰收同娱乐,祈祷来年丰收。
      第二,形成并趋於穩定阶段。大約清中期后,由於大量广东移民带来了广东地区的舞狮活动,使营前的舞龙与舞狮结合,又配以象和麒麟,形式开始走向铺张,气势非常磅礡,舞蹈样式也初步稳定。原來规定龙必须以稻草扎成,此时改成用红纸,里面点上蜡烛,象、狮虽用乾稻草贴毛,但狮头可以左右晃动,狮嘴可以张合, 龙眼可放亮光,象鼻则装机关使之可以一伸一缩。一支完整的九狮拜象队伍包括:一队排灯、高灯、锁吶( 沙赖子) 、锣鼓亭、一条蛇龙( 九节) 、几个狮子( 五、七、九,单数,白色則缠红布) 、一隻大象( 白色,腰缠红布), 一隻麒麟,组成一个五彩舞蹈,队伍浩浩荡荡,往往一百多人。几条狮子还要摆八卦,舞龙者一定要严格训练,否则走入死门,不能团龙,则為大忌。狠明显,此时的九狮拜象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已走向淋漓尽致地表现自身的实力,弥漫较浓厚的商业氛围。
       九狮拜象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开始表演(农歷十二月就要準备),组织筹划以宗族為单位,故叫「姓氏龙」。每年初一,整支队伍到祠堂參神拜祖,初二起在各姓聚居的村落挨家挨户舞(要先邀请),有添丁、盖新房等喜事的则請到自家祠堂舞。但最热鬧的是正月初八营前开墟( 营前二五八墟), 各姓队伍上街表演则尽夸張之能事。每队首是一隻制作精美的牌灯,上标明姓氏堂名,后面是两套锣鼓亭奏乐开路,常有「八仙过海」、「刘海砍樵」等纸扎人物等随。接着是蛇龙,一般九节,蛇龙后是多个狮( 数目不定), 又常有几个小引狮,狮子有蚕面、猴頭、狗头、牛头、猪头等,蛇龙和狮子中间夹大象和麒麟。在乐队喧闹声和鞭炮声中,狮子相互逗趣,交颈、搔痒、佯怒,在鞭炮的硝中,蛇龙吞云吐雾,大象则不停地甩动鼻子,接受狮的朝拜,整个场面极為熱闹,一直舞到正月十五「烧龙」送神,始告结束。
       九狮拜象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族色彩:资金是由各族以族產凑集的,组织者也是宗族首领,舞狮也限於宗族地盘,唯一能在他姓面前展示的场合是在营前墟上(即使在墟上一般不进异姓商店,要进入必须徵得族長同意,為了不產生争议,舞狮的路线、日期均由各族「头人」商议) ,而正是在此时,九狮拜象获得了表现機会,极尽夸张之能事,往往各个姓為了迎接自己的姓氏龙拼命地燃放鞭炮,使街上常常积起半尺厚的鞭炮屑(营前的鞭炮在此一带颇有名气与此不无有關)。而各姓不甘示弱的攀比过程实际上也是九狮拜象的發展形成过程,今年你搞三个狮,明年你搞五个狮,后年我搞七个狮, 最后是九个狮,就有了九狮拜象。在这里,营前人表现出狠强的「创造力」,有的姓扎的狮子不如人家,即在蛇龙上造文章,如刘姓据称清末扎过九十九节长蛇龙。所以九狮拜象的宗族竞争性质,是非常明显的。
      实际上,据老者介绍,搞七个狮許多小宗族已感到缺人,缺钱( 正因為如此,九狮拜象并非每年每个宗族都会搞)。现年73 岁的黄营堂先生则肯定地认為只有黄姓在1933 年搞了九个獅,其他姓最多是胡姓搞过七个狮。原因狠简单,九狮拜象要100 至200 青壮年,又要一大笔钱,其他姓没有办法搞起来。而民国时期在营前黄姓人最多,店铺最多,胡姓第二多,不过他也承认「胡姓的狮子扎得最好」。黄先生并认為黄姓在商镇上「最有说话权」,并举例说当时胡姓一个读书人与张姓一个地主争土地,两族几乎械斗,姓黄的人出面,才给调停。黄姓应是清末民国营前最為势大财雄的宗族,笔者发現,此一段时间黄姓几乎控制了营前党政工商教育等一切部门,列表如下:22
      黄朝佳 创办务实小学,上犹劝学所所长兼县学視员
       黄朝传 创办怡和铁厂、私立作新小学(校长)
       黄秦堂 历任公私小学校长,上犹田粮管理处营前办事处主任
       黄朝朗 乡议员,保卫团团总,新民小学校长
       黄国栋 第一届营前商会会长
     不过,笔者以為,解释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活动除了和营前的宗族有关外,还应考虑整个营前地区的历史发展、经济联繫等方面,这篇文章只是在此提供事实,有关的解释希望能得到各位读者的帮助。
主释:
1 嘉靖《南安府志》卷16 ,《建置志?学校》。
2 陈元食羔:《渔墅类稿》卷4 , 《申措置南安山前事宜状》。
3 《宋会要辑稿》第88 册,职官48 ,页3484 。
4 龙文光:《营前蔡氏城记》,光绪《上犹县志》卷16 ,《艺文》。
5 《营前陈氏重修支谱( 世德堂). 世德堂陈氏支谱跋》。
6 《营前陈氏重修支谱( 世德堂). 营前陈氏祠堂记》。
7 此故事為笔者2000 年在营前调查时访问所得。
8 《营前陈氏重修支谱( 世德堂). 陈蔡嗣孙同撰序》。
9 《营前张氏族谱.汝珍公自述》。
10 《营前黄氏族譜.去粤来犹记》。
11 《营前何氏族谱.四修族谱序》。
12 《世德堂陈氏支谱.连祖小宗祠记》。
13 据蔡志军老人抄录的民国《蔡氏族谱.起渭公源流考》。
14 道光《上犹县志》卷31, 杂记文案。
15 《胡氏五修族谱》卷首,《子田公迁犹起籍始末》。
16 土著对墟基有一定所有权的状况可能持续了狠久。据蔡氏族人介绍,直到解放前,每年正月营前开墟,蔡氏族人都要到營前「打墟」, 即到每个摊位拿一点东西,虽然有些人不给,也可能拿不到甚麼东西,但族长仍要求大家每年必去, 「做做样子也要去,祖上的规矩不能丢」。
17 《张氏族谱.仙人骑鹤新祠堂记》。
18 《张氏族谱.清末科武举行状述》。
19 《上犹县粮食志》(内部版),第130 页。
20 新版《上犹县志》,第481 页。
21 以下关於九狮拜象的发展描述,据笔者的调查资料及參考《上犹县文史资料》第一辑李伯勇有关文章。唯笔者认為,九狮拜象发展有二个阶段,而非三个阶段,李伯勇认為在民国年间九狮拜象主要反映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是為第三阶段,不妥。
22 《黄氏族谱》中有關人物传记。其中,黄國栋原本民国才从广東到此经商,不属营前黄氏,但笔者在《黄氏族谱》中赫然发现他的名字附於谱后,他的后人也以营前黄氏自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5-5-6 11:36 , Processed in 1.2031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