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豆腐巷?督府巷?是九江新闻网記者未经考证发新闻还是我孤陋寡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4:32: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文章简介:进入汽车时代后,城区交通要道人车争道的情2008年10月,倍受市民关注的浔阳东路附近居民孙先生说,没有地下人行通道前,这目前管理该地下人行通道的市政公司也认为,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城只此一处地下人行通12月12日傍晚,记者顺着浔阳路、十里大十里大道、庐山北路情况也不甚好,特别是一九江民建会员张华娟分析,人口和机动车辆显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城区人口约70余万,机对此,张华娟建议,主干道实行人车分离,在对此,市政公司表示,他们只是负责管理维护不过,在张华娟看来,人行通道的规划设置应



九江豆腐巷口地下通道缓解交通压力作用不小
2013-12-13 12:11:00   来源:九江新闻网   评论:0 点击:1

人车混行
进入汽车时代后,城区交通要道人車争道的情况日益突出。为此,市政府在中心豆腐巷口建设了地下人行通道,以缓解交通压力。从实際效果看,该地下人行通道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遍观全城,却仅有这一处。而在浔阳路、十里大道等城区交通干道的一些路段,因缺乏必要的人车分流设施,交通压力依旧突出。【不是督府巷吗?】
地下人行通道缓解交通压力
2008年10月,倍受市民关注的浔阳东路与庾亮路交叉口地下人行通道开工了,并于次年3月份建成使用。这项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此处人车争路带给交通的压力,保障居民安全过马路。
附近居民孙先生说,没有地下人行通道前,这里人、车常常混成一团,加上流动的摊贩以及路边卖菜的,经常形成堵点。今年12月12日,记者经过此地又是一番景象:车虽然很多,但路面上却极少见到行人,倒是在地下人行通道中见到不少市民。同时,在道路的交叉口位置,拥堵相对以前也轻了许多。一些市民说,上下班高峰时期最为明显,过马路的人基本都从地下走。
目前管理该地下人行通道的市政公司也認为,这個工程投入使用后,緩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效果明显,行人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数量少,主干道仍有压力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城只此一处地下人行通道。位于浔阳路的大中路步行街路口、四码头农行路口、四码头联盛路口、红旗岗亭红绿燈口、烟水亭郵政路口、新桥头路口虽然都是人车拥挤的要道口,但均没有人车分流的设施。此外,位于庐山北路和十里大道的公园门口、三中门口、一中门口、老马渡路口,也没有此类设施。这些交通要道口卻是人流、车流集中之地。
12月12日傍晚,记者顺着浔阳路、十里大道、廬山北路走了一趟。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浔阳东路师专路口处交通压力陡然增加,在长虹立交桥以西、三里街口以南和浔阳东路口以东范围内均出现人车争道现象。顺路往西而去,一路上经过各个路口免不了喇叭争鸣,人穿车流,险象环生。
十里大道、庐山北路情况也不甚好,特别是一些路段靠近公交站台,停车的、通行的,喇叭聲响成一片。
建議增设人行通道
造成城区一些主要道路人車拥堵的原因是什么呢?
九江民建会员张華娟分析,人口和机动车辆显著增加是重要原因,这些拥堵的道路又主要位于老城区,道路的通行條件都不如新建的城市道路,而且市中心也是人流、车流的集中地。
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城区人口约70余万,机动车以每日200辆的上牌速度增长。因此,老城区的主干道确实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人车争路的現象突出。
对此,张华娟建议,主干道实行人车分离,在人流密度高的商业集中区和主干道沿线,合理增设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同时,她说,要在短期内完全解決九江城区交通拥堵的問题也不实际,建议优先考虑缓解最拥堵的路口,通过建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缓解拥堵,积累经验,逐步建设。
新城也要考虑建设
那么未来,我市是否有新建地下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的规划呢?
对此,市政公司表示,他们只是负责管理维护,并不能规划这些设施的建设。目前仅有的一处地下人行通道建成后就移交给其管理了,主要是日常的设施维护和卫生清洁。
不过,在张华娟看来,人行通道的规划设置应纳入城市道路网的系统规划,新开发的城区要合理制定地下通道,增设人行天桥、高架桥的计划。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4-5-5 21:36 , Processed in 1.1562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