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过北草巷(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13:07: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文章简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曲阿大地,风云再起。家住曲阿东城里(胡桥沧海桑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西风澹澹水悠悠,雪照丝飘带雨愁。何事归许浑,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那北草巷的石板路上,有过诗人多少次的来回“今朝我还都,但见交朋泣。借问泣者谁,曼石曼卿,幽州人,曾客居在丹阳南门外花园村欧阳修在《祭石曼卿文》中赞扬石曼卿道“生



   


走过北草巷
(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都建康,南朝开始。
  曲阿大地,风云再起。家住曲阿东城里(胡桥南部张巷)的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的父亲箫顺之小时候曾一起攀登家乡的金牛山(胡桥水经山)玩耍,路侧有枯骨纵横,萧道成对萧衍说:“周文王以来几年,当复有掩此枯骨者乎?”说罢懍然动色。萧道成少有大志,常随父进城,一次在北草巷偶遇一相士。相士摸其骨称“有异相,当为天子”。萧道成17岁即随父领兵,出北草巷,行兵大泊石潭村的小辛驰道(秦驰道),開始了他南征北战,纵横天下的生涯。昇明元年(477年),萧道成率部剿荆州刺史沈攸之和领军将军刘韫之反,全歼政敌。次年三月,萧道成升任相国,封为齐公。四月晋爵齐王。不久,顺帝刘准禅位。萧道成即帝位,改国号“齐”,史称高帝。后驾崩于临光殿,享年56岁,葬于胡桥狮子灣泰安陵,庙号太祖。萧道成在位4年,性清淡,勤朝政,生活俭朴,博学能文,深沉而有大量。曾以“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阶”勉励自己。
  沧海桑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胡桥张巷村梁武帝皇业寺不知是否安好无损,梁武帝親笔题写的“赦建皇业寺”的匾额是否还高悬于檐下。
  “西风澹澹水悠悠,雪照丝飘带雨愁。何事归心倚前阁,绿蒲红蓼练塘秋。”此为许渾所作《湖上鸳鸯》。许浑,润州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练塘,五湖四海中五湖之一的曲阿北湖——练湖。红蓼,多年生宿根草本,生于溝边、河川两岸的草地或潮湿处。练湖盛产蓼草,这是制酒曲的重要辅料。所以有“南国新丰酒,东山小伎歌”的诗句。新丰,大泊北,沪宁铁路边有小站,曾是丹阳盛产美酒的集镇,左有秦始皇驰道。
  许浑,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早年进士及第,曾任润州司马。晚年歸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退隐后,常出北草巷,游曲阿后湖,作七绝《湖上鸳鸯》,以“鸳鸯”为题,借景抒意。澹凉的西风,悠悠的秋水,还有那雪白的鬓發在雨中飘动。归倚舊阁,放眼看去,练塘中尽是葱翠的菰蒲和艳红的水蓼,给湖光增添秀色,好一派水乡秋色!可此情此景,难以撫平诗人心底辞官的愁绪。
  那北草巷的石板路上,有过诗人多少次的来回吟哦,留下了诗人多少的愁绪……“仿佛欲当三五夕,万蝉清杂乱泉纹。钓鱼船上一尊酒,月出渡头零落云。”
  “今朝我还都,但见交朋泣。借问泣者谁,曼卿魂可蛰。”——梅尧臣《吊石曼卿》。至宋,丹阳城北草巷已是繁华之地,内城河对岸有高地,是为县积谷仓(吕叔湘中学校址)。河上有石桥,通西岸,北草巷西为草场,專堆积草料。因为县城南门有南薰桥,横跨古运河之上,桥南侧河边有驿站。驿站供往来官员、马匹休息、住宿,马匹所需的大量草料,均堆放在北草巷一带。此为南、中、北草巷街名的来历。
  石曼卿,幽州人,曾客居在丹阳南门外花园村,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年夏天,石曼卿家在两个月之内死了三個人,没钱买地下葬,景况十分凄凉。石曼卿好友范仲淹的儿子范堯夫奉父之命,来江南收租,装了一船的小麦去苏州,路过丹阳,将船停泊在积谷仓码头,手下去积谷仓询问糧价,自己则信步来到北草巷,在巷内的一酒店小酌,闻說石曼卿的事,赶紧乘着装满麦子的船赶到了石曼卿家看望石曼卿。范尧夫看到石家那悲惨的景象,将麦子和船一起送给石曼卿,作为安葬费用。石曼卿再三推辞,范尧夫诚恳地说:“朋友有通财之义,石伯父您就收下吧!”说罢告辞。范尧失回到京城,把赠送麦舟的情況告诉了父亲范仲淹,范仲淹連声赞道:“你做得对!” 后来,石曼卿在京城做了官,要把这笔麦舟钱奉还范仲淹,范仲淹坚决不要。石曼卿就在当年麦船停泊的河上造了一座石桥,造福地方,方便行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把当年运麦子的小河叫“麦溪”,把用麦舟钱造的桥叫“麦舟桥”。
  欧阳修在《祭石曼卿文》中赞扬石曼卿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有一石曼卿神道碑,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原存于北草巷西的老中医院院内。此碑高2米,宽1米,碑文阴刻“先贤石曼卿神道”,右下方刻有“明万历壬子岁苏州旷鸣鸾立石”字样,是丹阳知县旷鸣鸾立此碑以示纪念的。北草巷拆迁了,不知那碑今在何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5-5-3 09:42 , Processed in 1.1875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