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少楼台烟雨中——浔阳古楼遗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7:20: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文章简介:浔阳是江南的名城,她引人入胜的浔阳古楼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当是梳穿针楼,指为七夕之夜“妇人以彩庚楼,即庚亮楼,又名复庚楼,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江州九叠楼,位于南门湖畔。唐长庆元放眼楼,位于原赵家花园内。明万除上述古楼外,浔城还曾有江边的



多少楼台烟雨中——浔阳古楼遗名

潯阳是江南的名城,她引人入胜的湖光山风以,魁伟壮观的古代建筑,早在东汉、隋唐就闻名遐迩。城内曾经有过一些形态迥异的危楼,是文人观山赏水,吟诗作赋,款待宾客的好地方。只不过历经沧桑,数度兴废,除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浔阳楼、锁江楼外,多數已不存,一或见于地名文献中,一或刻印在耋老的记憶里。
梳妆楼
浔阳古楼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当是梳妆楼,其位于今昭忠祠路北與小乔相交处。相传东汉末年,时任江东中护军的周瑜,为随军来到柴桑的夫人小乔统理化妆之需要,在都督府内所建,故又名小乔梳妆楼,为木结构,高两层,四角攒尖顶。遗憾的是此楼在“文革”中被拆除,梳妆楼便成老浔阳们的陈年趣话。
穿針楼
穿针楼,指为七夕之夜“妇人以彩樓穿七孔针”之俗而建。据《地志》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樓’”。南梁诗人庚肩吾在九江写的《奉使江州舟中七夕》写道:“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来映水,织女欲攀舟;汉使俱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針楼。”这首诗的写作年代离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由于它把神话、典故与现实巧妙地揉和在一起,直至今天我们读起来仍饶有兴味。但“穿针楼”何时建、何时毁,则成了一道小小的千古之谜。
庚亮楼
庚楼,即庚亮楼,又名复庚楼,别称北楼,是隋唐后江州城的标志性建筑,“江州十景”之一。东晋咸和九年(334),州、豫州、雍州六州军事,兼任江州、荆州、豫州三剌史。庚在江州任职期间,“莅政以宽,使民以义,田野辟,讼谍简,軍民胥安,遠近悦服”,因此,当他“尝忘其遗爱也”。斯楼建于何年?明嘉靖外十余步,滨大江。晋咸和间,庚亮镇江的《九江人物志稿》讲:“庚亮于咸和年间,在江州建有庚楼,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按两书所说建楼年代一致。唐白居易元和十年(815年)到江州任司马,第二年赋《庚楼曉望》詩:“三百年来庚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以白所處年代往上推300年,距今至少也有1490多年。自唐迄清記述庚樓的诗文不少,从中反映出移建5次,楼址4处。历史上不同姓氏的王朝更替,几番政治风雨的冲刷,庚楼屡记而复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时社会是政通人和还是民不聊生,从而险证出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兴衰,反映出地方当政者的文化心态。庚楼毁去150多年,今人没有见过它绰约多姿的风貌,然而打开尘封的方志家乘,庚楼的沧桑经历,丰富而厚实的文化积淀,必然会震撼人们的心灵。
凌烟楼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長流夜郎自浔阳首途,作诗《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诗的开篇说:“朝别凌烟楼,瞑投永华寺”。凌烟楼,在潯阳。今人安旗的《李白年谱》云:“凌烟楼,宋临川王造,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临川王义之浔阳郡,则其楼当在浔阳。”也就是说,凌烟楼是刘宋时代(南北朝)临川王刘义庆在浔阳所建。诗人李白早晨在凌烟楼与浔阳楼群官相别,当满船送行的人们散去之后,独自走上了流放的长途。至于凌烟樓的式样、规模及毁废的时间,则未见于史料记载。
崔公楼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江州剌史崔能在浔阳江边建了一座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崔公楼”。新楼落成之日,司马白居易写了《题崔使君新樓》一诗以庆贺。白居易通过赞颂新楼表达自己对崔能本人的感激。白诗的大意是:有烦恼的人到哪里可以忘却忧愁?到新落成的崔公楼上去吧!崔楼青绿色的砖墙,红色的栏杆,建造华美,矗立在湓水之上;如登斯楼,把酒临風,极目吴楚,定会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过去浔阳最好的地方是庚楼,现在崔楼超过了庚楼;从今以后崔公楼可能要替代庚公楼,成为浔阳城观景赏目的最佳去处。“崔楼”楼址,从诗里讲是建立在“湓水头”,也就是在原龙開河往西方向,何时“倾圮”不详。上世纪末至今,龙开河西岸一带建起林立的楼厦,但人们仍未忘记当年發生在这里的动人故事。
九叠楼
九叠楼,位于南门湖畔。唐长庆元年(821年),李渤来江州上任,第二年奉诏回京,在江州做了不到两年时间的官,却为江州人民办了几件有益的事情。江州城南门外有一片广阔的水域,当地稱南门湖,年久淤塞,汛期泛滥,浸吞田舍。据清同治《德化县志》载:“长庆二年(822年)12月,江州剌史李溶之(即李渤)截南陂筑堤,蓄水为湖,人得其赢。”使南门一湖分为二。又立斗门,以蓄泄水势。李翱《江州南湖提铭》辞曰:“长堤坦坦,植之楊槐,架告飞圮,以便去来,除险作利,非贤不能,歌示州人,式悦汝怀。”同时李渤还在湖边建造一座“九叠楼”,高跳名胜,以便民众和游人纵览周边的旖旎风光。可惜此楼早于古代毁于兵燹。今人来此,在感念李渤的恩德的同时,何以寻觅“九叠楼”遗迹?
放眼楼
放眼楼,位于原赵家花园内。明万历年间,赵家花园第三代园主赵光忭、历官工部主事、清江关榷使、兵部员外郎、郎中、太仆寺卿。巡抚,最后做到兵部侍郎、都察院右佥御史、蓟辽总督,成为统兵大帅。他“性倔强,不肯俯仰人”,短短一生,政治上三起三落。他在第二次罷官家居期间,愤恨朝政纲纪太坏,哀伤国事日非,想学陶渊明当隐士,便将花园改造扩大,添建景点,而局景观,以度余年。园内修斋造楼,斋名“木笔斋”,楼名“放眼楼”。登楼俯瞰,全城景物尽收眼底,远近闻名,盛极一时。赵光忭对明王朝岌岌可危深感焦虑,不时登上放眼楼向北眺望,遐思出神,发出阵阵长叹——。南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九江发生兵变,叛兵抢掠烧杀,居民纷纷躲进赵家花园及放眼楼中,受到庇护,得以保全生命的男妇老幼累百成千,传為美谈。至乾隆年间,赵家生活拮据,无力维修,已是壁残垣断楼圮。
除上述古楼外,浔城还曾有江边的北山楼、望江楼、西楼,城南的郡南楼、大云寺南楼,琵琶亭中的双雅楼,烟水亭中的众妙楼、镜波楼等。


撰文:崔若林
                             摘自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5-5-4 00:04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