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2|回复: 0

辛亥革命中的九江起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3-9-5 20:13:26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辛亥革命中的九江起义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它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虽然这次革命的成果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军阀所窃取,中国依然未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但是辛亥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和历史功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纪念。
  九江在辛亥革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即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九江率先于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二)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接受军政府领导,公开竖旗,号称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声震海内外,为创建民主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功不仅在江西一省,实有大造于东南半壁。孙中山先生对此曾有高度评价。1912年10月,孙中山先后来赣视察途径九江,接见各界人士时十分高兴地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然而,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真所谓惊心动魄,曲折艰辛。


九江起义的历史背景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结合部之要冲,扼鄱阳湖之咽喉。上控武汉、重庆,下联南京、上海,中通省内各地,素称江西的北大门,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为历代兵家之必争之地。辛亥革命光复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及岳师门守备炮台。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27混成协第53标(相当于团)三个营和庄守忠所率第55标的第二营,以及常备军、巡警等武装3000余人,几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他们的枪口和炮口不是对准外国侵华势力,而是指向国内的“匪党”,为武汉清兵做“清剿”后援。
  同时,九江又是“南开陆路,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舟车辐辏,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并有“七省通衢”之称,集散着湘、鄂、闽、粤、浙、赣、皖省大部分地区的茶叶、谷物、夏布、瓷器等产品,是长江一带重要物资集散中心,也是重要港口码头和换港商埠,为东南望镇。
  由于九江地理位置的重要,发展经济有许多优越条件,西方列强早就垂涎这块宝地。1858年11月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不久,11月29日,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率兵舰闯入九江,以确定设埠通商事宜。他在九江活动4天,基本摸清了九江港口的情况,为后来英人决定在九江开放商埠起着决定作用。继英帝国主义之后,美、俄、法、德、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等十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者,接踵涌入九江。他们以软硬兼施的手段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九江区域内买借租地,设领事馆,开银行,兴建军用商用码头,办工厂,设货栈洋行,开轮船公司,办教会等等。依照他们片面拟订的“最惠国待遇”,垄断九江的航运业、茶叶业、商业,使九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极大的压抑劫走了无法统计的大量财富,给九江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九江起义的酝酿与准备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投降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爱国志士的无比愤慨,纷纷串联结社,酝酿着新的壮举。1902年,九江人蔡公时、张华飞、徐秀钧三好友,在九江组织一“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为传播革命思想,他们3人的革命活动,遭到清政府九江地方当局的压制,“慎所染斋”被迫关闭,蔡等3人于同年东渡日本留学,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教育。1905年3人同时加入同盟会,以推翻满清专制、建立民国为己任。学成回国后,蔡公时在南昌、九江一带活动,张华飞派往北京秘密活动,徐秀钧回到九江活动。他们秘密联络同志,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运动新军起义。
  首先,创办书报社,广交同志传播革命思想。徐秀钧在九江创办日文速成班,亲自授课,并开办“益智书报社”,罗大亻全开办“开化阅报社”,宣传革命思想。1909年,同盟会员林森由上海调往九江海关任文牍,与吴铁城、罗大亻全、陈中瑞等在城内化善堂(八角坊处),组织“浔阳阅书报社”,由林森主持社务,吴铁城与宁波的俞仙根佐理社务。外省旅浔革命党人如广东台山的李杏初、福建的邱予寄、宁波的何瑞昌等人,为书报社出钱出力很多。福建旅浔革命党人林炳南,专门负责社内的文字工作,社内的文件大多出于他的手笔。九江革命党人蔡公时、沈勘时、徐秀钧、张曦芝等亦多参与其间。并在读者群中吸收了商人、钱庄老板、教育界人士、缙绅、新军长官以及在各洋行做事的职员为社员,将革命势力发展到九江各个阶层。林森、吴铁城等人,还与上海、武汉等地的革命党人紧密联系,互通声气,并把外地的革命形势撰写成文,通过阅书报社介绍给九江人民,鼓舞斗争士气。实际上是九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联络同志、宣传思想、培养干部、酝酿起义的秘密机关。为辛亥革命中响应武昌起义,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其次,积极创办商团,建立革命武装。九江开埠后,帝国主义入侵者在九江开洋行,建货栈,办砖茶厂,办运输,使九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打击。激起了广大工商业者的极大不满。九江革命党人紧紧把握这一契机,与商界积极合作,并谋划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棗商团。商团成立后,首先成立军事训练班,邀请53标的新军军官多人做教练。林森、吴铁城、俞仙根、何瑞昌等革命党人,亲自参加训练班学习,接受军事教育,掌握军事技能。后来,商团不仅在九江光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组队出征南昌、武昌,为南昌的光复,解除清军对武昌军政府之围剿,起了重要作用。而九江商会亦为辛亥革命期间九江起义的重要活动场所。诸如促使清海军归顺革命军政府、欢迎孙中山先生视察九江、九江军政分府国饷筹措等重大活动,都是在九江总商会举行的,武昌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为九江总商会书写“九府统宗”四个大字,以表彰九江商民、商团在光复事业中的功勋。
  再次,运动新军,化敌为我。运动新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且具有危险性。九江革命党人对此项工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接近新军官兵,宣传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驻守九江的新军为第27混成协编第53标的陆军、驻守沿江地区的江防军。革命党人通过同乡、同学、熟人的关系和清政府驻浔新军、江防军联系,吸收同志。通过革命党人的运动,一部分新军官兵倾向了革命。如53标第一营管带范增福、第二营管带黄焕章、第三营管带何文斌、队长刘世均等均站在革命党人一边。吴铁城通过岳父的关系,结识了九江炮台总司令官徐世法及其下属戈克安等人,经过艰苦工作,53标新军中下级将士,几乎全部由倾向而支持革命。二是亲身参加行伍。1906年,江西组织新军,同盟会派了许多会员参加新军。同盟会员李烈钧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派任54标第一营管带,在该营士兵官佐中,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李烈钧、欧阳武等打入新军内部的同盟会员,后来都成了九江乃至江西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

  九江起义事关全局
  1911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二),革命党人控制的九江岳师门外金鸡坡炮台的炮目陈廷训于夜间8时,依照原定计划发炮3响,示意起义开始。城内新军各营奏号集合,起义军臂缠印有“同心协力”四字的白布,向道署发起进攻。守道署的卫兵一闻炮声,即在头门举火,全标士兵齐声哗变,请发弹药,分据隘道,在城内各街戒严。从当晚9点至12点,起义新军相继攻占了道、署两衙,24日上午八时,起义军进攻坐镇九江的清提法使辕,其卫队40人归顺新军,城内外的警兵同时响应新军起义。至此,清军在九江的江防、陆防、警界武装相继瓦解,九江城乡全部光复。革命军公举马毓宝为都督。马系前由南京派驻九江53标标统。25日,马标统移居道署,称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分军务、政务二部。军务部由马自己负责,政务部公推罗大亻全负责。当时军政府官员共80余人。据1911年11月18日日本筱本警士向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报告的《九江事情》记载,当时军政府主要成员是:
  驻浔军政分府都督:马毓宝
  参谋处参谋总长:李烈钧
  政事参谋官:蒋群、吴照轩
  军事参谋官:潘世远、刘世钧、范增福、何文斌、唐作模、祚桢
  宪兵部总部长:廖柏琅
  执法部部长:张宗林
  运送部部长:张荣屿
  筹粮局局长:顾英
  军机局局长:柳国璋
  联队统带:第一联队大长长范增福(兼)
  第二联队大队长何文斌(兼)
  第三联队大队长李定魁
  第四联队大队长黄焕章
  炮台统领:戈克安
  水师统领:杨全标
  财政局长:陈中瑞
  外交官:黎成英、吴铁城、王成、黎宗岳
  交涉课一等副官:卓仁机
  江西各炮台水陆全军统制:徐世法
  九江军政分府成立后,“即于招商局(今港口公寓处)码头竖立中华民国大旗,军学各界以及城中商店均悬挂白旗及欢迎民国之小红旗”。革命党人将“浔军都督‘马’的布告遍贴城区内外。布告曰:“大汉光复,万姓欢腾。义旗所指,首在安民。胡虏入关,各处屠城。我军宽大,不乱杀人、倘敢抵抗,有死无生。凡我同胞,戮力同心。解放束缚,再见光明。三呼万岁,革命功成。”
  九江光复的重要功绩,还在于直接支援了武汉革命斗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后,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阴昌、海军提督萨镇冰各统陆、海军进攻武汉,大有一举扑灭革命火焰之势。九江光复前,清海军十几艘舰船已陆续开到武汉江面。10月26日,清海军各舰炮击汉口造纸厂革命军阵地,击死500余名革命军官兵,致革命军阵地失守,使革命军‘颇受威胁’。九江光复后,军政分府总参谋长李烈钧亲自指挥金鸡坡炮台封锁江面,使一些驶抵九江的舰船“被创而退,震动了全国,壮大了革命军的声威”,“是九江军政府立下的头一次大功”。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清廷为镇压武昌起义,调集海军第二舰队(计有巡洋舰三艘、炮舰十二艘、驱逐舰一艘),由海军总司令官吴应科、海军司令部长黄钟英亲自率领,威胁武昌。其中有“十二艘因米煤盐缺乏,自汉口退至九江,陈中瑞(即陈蔼亭)与林森、吴铁城等登舰劝其合作,并负责筹发新饷,慷慨陈词,诸舰将卒均感动,遂加入新军。”这样,清廷第二舰队海军全部在九江起义参加革命。11月19日,九江军政分府派遣的战舰及步兵两队抵达武汉下游青山前线,攻击三道桥的清军。击死敌兵约600余人,致清军受创甚巨。11月21日九江军步兵四营,炮10门又受命支援武昌,22日在青山一带攻击清军。27日九江援军约3000人抵达武昌参战,解除了武昌之危。当时,九江可谓是武汉地区的水上前哨,也可以说是武汉之屏障。清廷海军既已起义,海军的威胁自然完全排除。清军在武汉又不能制胜。袁世凯见大势不妙,不得不提出停战“议和”。可见,九江的光复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多么巨大。
  (作者系九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市志主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4-3-29 16:37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