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曾国藩与九江石钟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8:58: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欢迎来到九江论坛网--江西九江市生活交流社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anzw.com
    文章简介:<divclass="titl<divclass="cont<p>同年10月,一尊高3米许<p>汤恩佳先生在游览石钟山时<p>曾国藩崇奉程朱理学,而程<p>1854年2月,曾国藩把<p>曾国藩没有想到,他所面对<p>1855年2月11日夜里<p>就在这一派大好的形势下,<p>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在他<p>这时,清朝政府内部当权的<p>曾国藩得到攻克湖口的消息<p>之后,彭玉麟、杨载福等陪<p>此后,曾国藩可能再也没有



<div class="title">曾国藩与石钟山</div>
<div class="title2"></div>
<div class="content" id="content">  早在1997年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林薇小姐的陪同下,应邀来鄱阳湖口旅游观光。汤先生游览了石钟山、鞋山之后,主动提出捐资人民币27万元,为石钟山铸造一尊曾国藩铜像。
<p>  同年10月,一尊高3米许,约一吨重的铜质曾國藩立像在山东潍坊铸成,11月运抵石钟山。曾国藩铜像就立在广场后沿,背正对昭忠祠大门,基座约2米高,镶深黑色大理石。“曾国藩像”四字,乃汤恩佳先生亲题。曾国藩铜像面对江湖,视野开阔。
<p>  2000年夏,曾国藩铜像移至上谕亭前的平台上。
<p>  汤恩佳先生在游览石钟山时,有人曾向他建议,请他捐一尊苏轼銅像。因为苏轼写了一篇冠绝群芳的《石钟山记》。而汤先生还是選择了曾国藩。作为以宣扬孔子学说为己任的香港孔教学院的院长,汤先生一定有他的道理。
<p>  曾国藩崇奉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兼取佛道,集孔子学说之大成。曾国藩以之作为湘军的精神支柱。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地主家庭。太平天國革命爆发后,他已经官至侍郎。初入翰林时,他就与大学士倭仁、太常侍卿唐鉴、徽寧道何桂珍等讲研程朱之学,克己省身,矢志报国。
<p>  1854年2月,曾国藩把由他一手组建起来的水陆湘军开赴对抗太平军的战场。11月进入江西,在湖口石钟山下与太平军相拒。
<p>  曾国藩没有想到,他所面对的太平军,是一支无比坚韧、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军队。正当他在胜利的号角声中得意地叫嚷要“直捣金陵”的時候,太平军悄然在湖口設立了强有力的指挥部,从安徽调来援军进驻<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九江</b>、湖口等附近的据点,决定集中兵力打击湘军,给一点颜色曾国藩看看。
<p>  1855年2月11日夜里,太平军出其不意发起猛攻。喷筒火弹齐发,烧毁湘军水师战船百余艘。太平军战士冲上曾國藩座船,杀死他的管驾、监印等官,尽获其文牍。曾国藩“呼救无从”,投水自尽。幸又被部下救起,乘小船逃到罗泽南军营。至此,曾国藩沿江东下的攻势被瓦解,迅速占领江西的计划也落空了。曾国藩远望着石钟山上太平军迎风飘扬的战旗,只是顿足长嘆。
<p>  就在这一派大好的形势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史称“杨韦事件”。
<p>  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在他坐以待毙之时,事情居然戲剧性地发生了如此的转机。他兴高采烈地说:“大难计日可平”。曾国藩多年来第一次这么高兴,他利用这个意外的机会,向太平军發起了疯狂的反扑。
<p>  这时,清朝政府内部当权的满洲贵族,却担心湘军势力过于膨胀,不利于他們的统治,对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都处处加以限制。1857年春,曾国藩见机借口父丧要求回乡守制,清政府不置可否。就这样曾國藩回湖南湘乡老家住了一年之久。也就是在这一年,湘军攻克了湖口、<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九江</b>等重要城镇。
<p>  曾国藩得到攻克湖口的消息,无比兴奋。他高度评价说:“是役合水陆之师,扫积年踞险负固之窟,通外江內湖之路。而浔城岌岌,孤绝无援。不独江西之门户可保,而东南大局可图”。并特别指出:“此次奇兵制胜,洵属非常战绩”。
<p>  之后,彭玉麟、杨载福等陪曾国藩泛小舟游于石鐘山绝壁之下,带着石钟山定名之谜,进行实地考察。<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曾国藩在</b>日记中写道:“棹小舟至钟山下,寻石洞。入可数十丈,仍由东大石下出。大石,即东坡所称可坐百人者也。余曰: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他又翻閱苏东坡《石钟山记》,并写下了读后感:“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p>  此后,曾国藩可能再也没有来过石钟山。然而,正是因為他这观点鲜明的寥寥数语,使他也卷入了石钟山定名之争的千古悬案。他认为石钟山以形定名,是鼎鼎有名的一家之言。(撰文/秦华南)</p></div>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联系我们|九江论坛网

GMT+8, 2025-5-11 02:32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